(四)法院层面
1.变被动为主动,争夺正面宣传阵地
当前对于涉法舆情,少数基层法院还停留在舆情爆发时不给予正面回应,而采用非法手段进行强制删帖的阶段,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或者有些法院“谈舆情色变”,为了减少舆情的出现而尽可能降低宣传力度,试图通过减少向外界的信息暴露而从“源头”上断绝信息被歪曲、被利用的可能性。然而,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在信息泛滥的“后真相”时代,遵从涉法舆情的发展规律,变被动的舆情应对为主动的正面宣传阵地争夺,促进舆情应对和宣传引导的整合统一,才应当是未来法院应对“后真相化”舆情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
2.坚持平等柔性的舆情引导语态
长期以来,政府单位在公众的刻板印象中是“训导式的”、“居高临下式的”,公众接受传统式的法院式宣教语态时,会不知不觉地有一种疏离感,而当舆情爆发之时,居高临下的法院式的传播语态,会更加强化大众的反感意识,激发大众矛盾情绪,从而更加剧了舆情的复杂性。因此,在“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生态下,法院要想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必须改变传播语态,适应年轻人的信息接受习惯。基于“后真相化”的舆情特征,法院宣传平台应当尊重舆论场中每一个舆论主体的“真相”观,用平等、柔性的方式进行回应,注重情感认同、压力释放。用细节化的“柔性”语态去回应、反击失实的真相,加强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价值交流与整合,使公众的情绪化得到疏散,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法院的信任感。笔者认为,“柔”是今后法院进行舆情应对和引导时应当坚持的语态特征,回应细节化的质疑,才能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树立法院的良好社会形象,获得公众的社会认同。最高院“卷宗丢失”案的调查结果的回复方式,就是“柔性”应对语态进行公众回应的优秀案例。
四、结语
在如今的“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涉法舆情呈现出的“后真相化”时代特征应当予以重新认识,法院舆情应对部门要想提高涉法舆情的应对能力,更好地提升法院形象和社会认同,对于“后真相”时代背景下舆论场的舆论主体新身份、新特点以及相互关系也应当予以进一步的认知和分析,以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还原事实真相,重塑正确的价值观。随着5G时代的来临,未来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全息投影、AR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涉法舆情必定会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而在舆情应对的机制和侧重点上也必将有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