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事实还原与价值重塑”:新形势下涉法舆情“后真相化”特征分析及应对路径探析(一)
作者:胡箫  发布时间:2019-12-25 10:10:27 打印 字号: | |

 

一、后真相时代:情绪化“新闻游牧”个体的集合空间

后真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政治领域,于2016年因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出任总统两大事件,使用频率迅速提高,成为了2016年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开始被西方国家的学者迅速关注,并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成为了新闻传播界的热词。

后真相”在牛津词典的定义为“一种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状况”,《纽约时报》则定义为“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从这两个定义就可以看出在“后真相”的情境下真相是让位于个人情绪,事实是让位于个人成见的。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消费者成为了“新闻游牧者”1〕,他们游走于各大社交媒体,接受他们自己更愿意相信的新闻“事实”,并将这些新闻“事实”添加上个人偏见,传播出去,甚至就自己所认知的不同“事实”进行激辩,引起舆论爆炸。为了迎合受众的癖好,吸引眼球的信息传播机制形成,大量的虚假新闻、小道消息泛滥于大街小巷,被大众津津乐道。于是陈述报道客观真实的主流媒体受到了传播小道消息的自媒体的巨大冲击,地位开始动摇,大众频频产生对其报道真实性的质疑,寻找“真相”变得困难也变得越发失去意义。

总的来说,后真相时代颠覆了新闻真相的建构模式,新闻生产从强调“客观性”的价值层面逐渐沦落至强调“情感化”的实操层面,互联网空间成为了“新闻游牧者”的宣泄情感、表达个人价值、寻找存在意义的集合空间。

 

 



1尼克·库尔德里著:《媒介仪式》,崔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责任编辑:锦江法院

联系我们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工农院街90号

电话:028-84557271

邮编:610061